您好,欢迎来三月加盟网!

十年磨剑,装置终于达产

来源:说书人2020-08-27 10:43:08 阅读:364989

简介:1993年, 我担任异氰酸酯(MDI) 厂副厂长。8月, 大修结束, 廖增太(现任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对我说:“丁厂长,你看,装置...

1993年, 我担任异氰酸酯(MDI) 厂副厂长。8月, 大修结束, 廖增太(现任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对我说:“丁厂长,你看,装置寿命已经到期,好几台设备腐蚀得不行了。咱们的产品在市场上明显缺乏竞争力,又引进不”到技术,再等下去,我们就是死路一条啊!

十年磨剑,装置终于达产

那一夜,我彻夜难眠,在屋中来回踱步,脑子里不停闪现这几年工厂的发展变化:内部有消化经验,外面是引进无门,现实已濒临死路;十年了,一套寿命到期的装置,仍没达产;1987年、1988年两年半的模拟实验、装置改进、优化操作,原来只能生产5000吨的那个不稳定的装置,最后通过消化吸收可以达到8000吨……

十年磨剑,装置终于达产

不行,绝不能这样等死!我就不信中国人就比别人差!我当即拿出纸笔,奋笔疾书,结合前几年自主消化吸收的有益尝试,给总厂(当时的合成革总厂) 写了一个报告, 建议和国内的高校合作, 自主研发MDI技术。

总厂接到报告后十分重视,马上组织研讨自主开发技术的可行性,同意成立MDI技术开发小组——9688小组, 我担任组长。当时会上定了“两条腿走路”的方案,一方面支持由我牵头的自主技术开发;同时,也不排除进一步跟国外再谈合作, 引进大MDI技术, 仍幻想着以市场换技术。

十年磨剑,装置终于达产

从此, 我们踏上了MDI技术自主创新之路。没有专业人才,但我们有不服输的斗志和不畏困难的精神,我们的手里是与装置一次次搏斗后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最原始的数据;没有高尖端科研设备,简陋的厂房里就是实验室,工厂现场常常能看到大家讨论时随手画在地上的各种数据和简易模型。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唇枪舌剑,一张张工艺草图,一页页论证资料,一次次装置测试,大家终于摸索出了装置不稳定的原因。

我们利用1993年大修,通过设备改造、优化工艺,提高了装置稳定运转率。随即, 一系列技术攻关开始出现曙光。当生产现场传来MDI年产突破1万吨的消息时,大家欢呼雀跃,许多老技术人员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十年了!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当时每个人发了一套不锈钢小碗儿,赫然印着“MDI突破1万吨”!虽然达产, 但此时我们并没有真正掌握MDI核心技术, 很多关键节点并没有吃透。MDI装置最核心、最复杂的技术在光化工序, 这是我们一直最想拿下的一块硬骨头。

通过一系列试验后,我们建立了一套光气化中试装置。在装置设计时,据我们多年对反应的理解,设计中试装置各种可能的突破方向。实验中,随着负荷逐渐提升,装置反应也开始出现问题,实验失败。倔强的万华人不但没有因此气馁,而是越挫越勇。经过分析后,我们把提高反应强度作为主要突破方向,经过一系列试验,终于,负荷提高了200%多!当时大家就明白了,我们的突破方向找到了! 中试技术突破后,我们立刻对现有生产装置进行核算和改造。

1996年,装置的负荷能力达到了1.5万吨,这也标志着万华人初步消化了从日本引进的这套装置的技术。但我们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方面仍举步维艰。

我对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获取验证码